lucy1668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下午 22:48

近日,证监会颁布了最新版《关于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议》,修订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指引》第一条的部分标准进行了上调:将原先要求的“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至“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将“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更新为“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同时,将“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需达到20%”提高至“25%”

其次,针对第二条中的第五点,原规定为“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现修订为“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此次修订对专利的考量体现了双重变化:一方面,从专利数量上提升了门槛,将发明专利的基本要求从5项提高至7项;另一方面,从专利质量上增强了标准,不仅要求专利应用于主营业务,还新增了“能够产业化”的标准,强调了专利的转化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此举旨在激励科创企业加大对科研的重视与投入,同时强调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化高效转化的重要性,避免研发投入效率低下、创新成果应用不足等问题,推动申报科创板企业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科创属性专利标准的新要求

一直以来,科创板上市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情况尤其是专利部分都有着清晰的审查标准和规则程序,试图通过优化评定标准来筛选出那些盈利能力强、收益质量高、造假系数低、抗风险能力强、把握机会能力强的好公司。对于这些真正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而言,通过上市融资进行资本运作,可以实现一次又一次规模的裂变,让创新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专利是科创板所要求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体现。《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科创板优先支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

在当前全球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科技创新力显著体现在其专利库的规模与质量上,特别是PCT专利与高价值专利的数量,成为了评估企业科研能力的关键标尺。高质量的核心专利和一定数量基础的战略性专利布局,是企业拥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能够正向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优势,向资本市场传递出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此次科创属性评定标准明确设置了“专利产业化”的门槛与要求,旨在引导拟上市企业不仅要加大投入技术研发的前端探索,更要着眼于后端的应用转化,确保技术成果能够顺畅过渡到市场应用环节,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其中,《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针对“专利产业化”也给出了明确定义:指将专利用于生产出专利产品并投放市场的行为。具体情形包括,一是产品专利已被制造并投入市场、二是方法专利已在产品制造中得到使用、三是外观设计专利已应用于产业上并形成批量生产。专利可以由专利权人自行产业化,也可以通过许可由他人完成产业化。

“专利产业化”标准的提出,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整体专利布局与商业化运用智慧的考量。企业能否在这一标准的引导下,有效推动专利技术的市场转化,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登陆资本市场,以及上市后的长期表现和价值创造能力。

拟上市企业应当将专利技术与其对应产品建立更加明晰的关联,提升信息可信度与说服力,更加直观展示出技术创新融入到具体产品或相关业务后所带来的显著优势或性能提升,借此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在面对上市审核的质询环节时,企业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

因此,面向科创板的科创属性评定标准调整,预示着拟上市企业不仅要在专利积累上加大力度,更要注重专利质量的提升,确保从技术实现到市场应用具有清晰可辨的路径。在设计专利保护策略时,专利主题本身最好要与市场化的商品紧密相关,还应在专利说明书的论述中嵌入明确指引,体现从专利技术到实际商品转化的直接关联性和实施可行性,为市场化应用铺设可追溯的线索。

贯穿科创企业成长的主线

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企业经营环节中的独特地位,始终贯穿于企业投融资、并购、技术引进乃至IPO等发展进程之中,是其高市值或价值潜力的主要贡献力量。从众多成功案例的剖析中,可以洞察到,科创企业的发展主线总是伴随着专利战略的紧密交织,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环节:

高价值专利的资本化操作:一些企业从诞生之初便独具慧眼,将高价值专利作为企业发展与商业模式的核心,通过专利评估作价直接作为公司的初始股权,奠定了其专利导向和创新驱动的基因,再经一系列挖掘培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开发出市场亟需的产品和服务,为后续开展专利权资本化与货币化提供条件。

专利驱动的快速发展与破局:伴随着企业成长,核心技术专利成为其发展的加速器。企业利用这些专利技术,不仅在产品创新上实现飞跃,甚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长期封锁,带动整个产业领域持续革新,在赢得宝贵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更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自主可控贡献重要力量。

专利集群冲刺科创板:在迈向资本市场的征途中,企业以手中持有的数百件与主营业务紧密相关的高价值专利为底气,向科创板发起冲刺。这些专利不仅证明了企业的创新实力和持续研发能力,还满足了科创板对于企业科创属性的严格要求,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估值,为企业开拓新市场、深化技术研发、乃至探索跨界合作与应用开辟了广阔道路。

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战略中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它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象征,更是企业成长、突破与扩张的重要支点,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路径。

专利策略决定企业的成长快慢与发展高度

要想顺利实现企业上市,企图通过短期内突击购买专利、专利作假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最为有效的途径应当是预先进行全面的专利战略规划,做好专利规划、专利申请、专利风险排查及预案工作,确保专利布局的合理性和合规性,从而坚实地构建企业科创属性的根基。

建立专利分级制度

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及技术优势,根据与企业核心技术密切相关性、专利保护范围、专利稳定性、无效或规避难易程度等因素,将专利分为核心专利、中间专利和外围专利三个等级,进而有策略地配置资源,进行规划布局与运营管理。

针对不同等级专利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核心专利中专利稳定性非常好,保护范围尽可能大,几乎没有可能被无效,几乎没有办法被规避,通常作为行业标准必要专利存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产;而外围专利中专利稳定性较差或保护范围较小,非常容易被无效或没有实际保护价值,没有继续保留下去的必要。企业应当根据这些标准对已被授权的专利进行多层级划分,并根据企业实际的财务情况选择是否维持。

结合公司所处行业、自身经营情况调整专利布局策略

企业所处行业对企业的专利布局策略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应根据实际所处产业领域,适当选择积极、保守、中庸的专利策略。例如当企业身处专利密集型产业中,每年会发生大量的专利诉讼,专利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建议企业采取较为积极的专利策略。

企业应依据其发展阶段调整专利策略以匹配公司整体战略。在初创期,由于资金链紧俏且产品尚在成长阶段,适宜采取保守的专利布局策略,集中有限资源于核心发明的保护。进入IPO筹备阶段,为减少诉讼风险,企业倾向于采取平衡策略,强化对竞争对手的专利监控,同时谨慎而积极地扩展自身专利组合,但在启动专利维权上采取审慎态度。一旦企业成功上市,可根据自身商业蓝图,评估是否转而采取更为主动的专利布局策略,以强化市场地位。

建立常态化专利检索监测机制,对可能发生侵权的产品进行规避设计

企业应定期进行专利检索,监控自身产品是否存在侵犯他人专利的可能性;同时在申请专利之前进行针对性检索,一旦发现相关技术已经被其他专利公开,及时进行规避设计,避免产品落入他人专利的保护范围,引起侵权风险。

科创企业为实现高价值增长,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进而转化为知识产权竞争力,从技术属性、法律属性和经济属性不断探索高价值专利保护与培育新模式,提升专利“含金量”,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的初衷与“科创属性评价”的意义所在。


科创板新动向:专利产业化成重要衡量标尺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了解,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